
自古至今,愛情已成為我們定義七夕的重要標簽,現在很多人說七夕才是中國的情人節。當然,也有學者指出七夕不應該是情人節,而應該是愛人節,因為牛郎和織女是夫妻,還育有一對兒女。

無論是情人節,還是愛人節,愛情都是七夕的重要節日主題?!捌呦κ侵袊爬系膫鹘y節日,起源于古代的星紀崇拜,進而升華為牛郎織女相會的愛情故事。七夕之夜成為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靈手巧的浪漫之夜?!保ㄊ挿牛┏藧矍?,乞巧是七夕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甚至是比愛情更早的節日主題。
早在漢代,已經有了七夕習俗。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說的是當時的女性會在七月七日這一天穿七孔針乞巧,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習俗。后來,關于七夕乞巧的記載越來越多,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到了宋元時期,七夕乞巧活動已經發展得更加隆重?!蹲砦陶勪洝分姓f從七月初一開始,人們就開始到街上買賣各種乞巧物件,到七夕前三天,街上的車馬更多,大街小巷都是人潮,摩肩接踵,直到深夜才散去。
在一些地方,七夕直接被稱為乞巧節。這天晚上,人們擺上時令鮮果,對著天空皎潔的月亮,虔誠祭拜。女性們乞求天上的女神賦予自己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女紅技法更加嫻熟,未婚的女性則祈求良緣佳配,因此很多時候這一天又被稱為“女兒節”,是個姑娘們的節日。

七夕乞巧的方法花樣迭出。其中,歷史最悠久、流傳最廣的當屬始于漢代的穿針乞巧。穿針乞巧也叫金針度人,主要方法是用絲線等物件穿過針孔,先穿過去的便是“得巧”,落后的則是“輸巧”。
乞巧針與普通針不同,多是特制的,而且不同時代人們使用的乞巧針也有很大不同,漢代人用的多是七孔針,到了元代,人們更喜歡用九尾針。穿針乞巧最大的難度在于乞巧針的針孔多、體型小,穿起來難度更大,也因此更能凸顯穿針的樂趣,測驗穿針者的智巧。
七夕時姑娘們也可以用普通的針。這種針是用來丟的,方法是將一碗清水在露天放置一段時間,等待水面生膜后,將平時縫衣或繡花用的細針投入碗中,如果手邊沒有針,也可以用草葉等物代替。投的時候要輕輕投放,讓針漂浮在水面上,待水面平靜之后,仔細觀看水底的影子。如果圖案呈現出云物、花頭、鳥獸的影子,就是意味著乞到巧了。如果影子呈現出來的樣子粗糙不成形狀,那么就是笨拙的表現。
清代吳曼云《江鄉節物詩·試針》中說:“穿線年年約北鄰,更將余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就是描述了丟巧針的場景。姑娘們將這巧針一丟,除了乞求有高超的手藝外,還有暗暗乞求嫁個如意郎君的心愿。
喜蛛應巧也是七夕時節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方式,歷史也很悠久。這種喜蛛應巧的方法比較簡單,就是將一只蜘蛛放在瓜果上,或者放到一個小盒里過夜,等到第二天看是否結網,如果結網,還要看結網多少。如果蛛網數量多且形狀較圓,就說明這個人乞到了巧。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p>

人們還會通過各種形式的比斗,獲得巧。元代七夕時,宮廷宴會前會設置一些測試智巧的游戲。后來,民間出現了形式多樣的斗巧方法。比如穿針引線、蒸巧餑餑、烙巧果子、做巧芽湯以及做面塑、剪紙、彩繡等,人們創造了形式各異的斗巧活動。
在山東的一些地方有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幾個好朋友聚在一起包餃子,并把一枚銅錢、一根玄針和一顆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吃水餃的時候誰吃到銅錢,就意味著誰有福,吃到玄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會早婚。其實,與斗巧相比,姑娘們爭奇斗巧的手工制作更能反映她們聰明智慧和心靈手巧,讓七夕節別有一番味道。
男人們也同樣需要乞巧。在中國東南地區的一些省份,七月七日不僅是乞巧節,還被視為“魁星生日”??侵魑氖?,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一定要在七夕這天祭拜魁星,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運亨通。所以七月七日,女子拜織女求手巧,男子拜魁星求功名。

作為七夕的主要節日主題,乞巧表達著人們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年的七夕馬上就要到了,我們不妨也準備起來,邀上三五好友,一起來乞巧,共同期盼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