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三伏,北盤江河谷地帶驕陽似火。位于貞豐縣沙坪鎮的貴州錦豐礦業有限公司生態園內,南瓜、茄子、火龍果等蔬果喜迎豐收,田間地頭里,工人們正忙著采收新鮮的瓜果。 很難想象,這是一座“生長”在金礦廢石場上的生態園。近年來,貴州錦豐礦業有限公司通過生態修復,將昔日的礦山廢石場變成了蔬果飄香的生態產業園。
生態園一角
源頭治理? 根治“傷疤” 站在礦山高處瞭望,地處礦區中央的一整片平整綠地格外顯眼,山坡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幾個大字格外亮眼。 貴州錦豐礦業有限公司隸屬于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礦山引進國際先進采選工藝,于2007年投入運行,主要通過露天和地下斜井相結合的方式對地下金礦進行開采。 今年是錦豐礦業公司環保部經理初永曄來到貴州工作的第18個年頭,在初永曄的回憶里,多年前,眼前綠意盎然的生態園還是一片巨型溝谷,裸露的碎石和巖塊遍布。 礦山地處北盤江流域河谷地帶,地形陡峭、河谷縱橫,露天礦石的開采不僅嚴重破壞了原地形地貌,還產生廢石的堆放壓占新的土地,存在地質災害隱患。 如何將裸露的礦山修復成生長出甜蜜果實的土地?離不開統籌開展源頭治理。 “修復前,這片廢石場表土層稀薄、土壤肥力弱,難以支撐種植條件?!背跤罆辖榻B,為了解決復墾所需表土,企業在礦區基建和露天開挖時就開始注意收集表土,集中存放,并從龍灘水電站上游支流洛凡河的淹沒區兩岸收集表土。 礦山專門設置了囤放表土的堆場,累計剝離表土100余萬方,為后續的生態修復覆土工程節約了大量成本。 有了土,礦山隨即開始了為期2年的土壤肥力提升工程,邊坡整理、覆土、土壤修復……一系列行動陸續展開,并通過“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耕作礫石清理”的方式對土壤進行改良。 修復區域土壤經改良后,有機質提高1.5至2倍,全氮含量提高0.4至0.8倍,有效磷提高1.4至2倍。 從源頭保護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數據顯示,錦豐礦業的資源貧化率、損失率、回采率均優于綠色礦山要求。 截至目前,礦區從表土收集、植物篩選、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等方面對礦山廢石場、尾礦庫、露天采坑等區域開展生態修復,累計完成修復面積83.63公頃,其中旱地21.40公頃。 科學修復? 土地煥新 盛夏的礦山行政辦公區,四周被綠化帶所環繞,綠化帶內栽滿了狐尾椰子樹、扶桑、野牡丹、六月雪、滿天星等綠植,仿佛走進一座迷你亞熱帶花園,令人賞心悅目。 “能在這樣滿眼綠意的環境中工作,感覺很舒適!”錦豐礦業公司員工余遠翠說,大家下班休息時,經常到生態園散步。 頂部平臺恢復成耕地,邊坡平臺恢復成園地,邊坡恢復成林地,一座礦山廢石場經過科學合理布局,得到了應用盡用。 為解決礦山復墾區域“望天用水”的難題,礦區利用現有生產提水系統,通過灌溉系統的設計與安裝,將附近北盤江支流洛凡河作為穩定水源地,確保了復墾平臺耕種時農作物生長所需用水。 如今,該礦山通過生態修復,為黔西南州新增耕地21.40公頃,修復區植被覆蓋率已達90%,區域生態環境煥然一新。 爛泥溝村黨支部書記蒙學高告訴記者:“我們從小在這里長大,多年前礦區灰塵比較大,采過礦的山頭光禿禿的。這些年環境好了,連粉塵都很少見?!?br/> “我們每年還要組織村干部到礦山現場監督金礦開采中的污水處理和排放、生態修復等環保工作開展情況?!泵蓪W高說。 發展產業? “包袱”變財富 眼下,礦山生態園的火龍果、南瓜、豇豆、辣椒、空心菜等蔬果大批量成熟上市,工人們每隔兩三天會將這些蔬果裝車運往礦山食堂。 在礦山食堂,每天都會向員工供應大量美味可口的飯菜以及新鮮水果。其中,大量應季蔬菜便來自這個生態園。 生態園茄子豐收 一份2023年的供貨單顯示,生態園向食堂供應蔬菜6.31萬公斤、水果1.76萬公斤。通過礦山“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每年平均節約食堂經營資金超200萬元。 從“生態包袱”變綠色財富,錦豐礦業公司通過創新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將廢石場變成生態菜園、果園,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贏。 該生態園還帶動了大量周邊群眾就業增收。沙坪鎮金山村村民楊提青是生態園的產業工人,主要參與生態園種植、采收、除草等工作。 “每天上班騎車只要10多分鐘,離家近,也方便照顧家里?!睏钐崆嗾劦竭@份“家門口”的工作高興地說。 據統計,僅金礦所在的沙坪鎮爛泥溝村,就有超過60名村民在該公司穩定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