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吊腳樓邊的祖孫合影,身著盛裝的瑤族少女,熱鬧非凡的仡佬族婚禮,毛南族手工藝人……2024多彩貴州·第十七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以下簡稱“大展”)主題展覽上,“幸福的樣子·鄉村影像志”專題展吸引了眾多觀者駐足欣賞。

郎德苗寨。林劍 攝
“幸福的樣子·鄉村影像志”專題展的作品均出自當地村民之手,此次展覽不僅是“幸福的樣子·鄉村影像志”項目歷經數月精耕細作的結晶,更是多年來大展以影像為媒介,賦能鄉村振興的最新成果展示,它讓外界看到了一個個更加真實、多彩、充滿希望的貴州鄉村,也見證了影像力量在推動社會進步與文化傳承中的獨特價值。

從江瑤族服飾。段彪 攝
鄉村影像志計劃助力“在地文化”記錄傳播
“幸福的樣子·鄉村影像志”專題展,以真摯的情感、質樸的表達,瞬間擊中了觀眾的心。這是一場由貴州基層群眾親手操刀的光影盛宴,70幅攝影作品全部由當地村民親手拍攝。當地村民以他們獨特的視角和真摯的情感,記錄下了身邊的美好,這些攝影作品兼具寫實與審美,引領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仿佛親身踏入了那片充滿魅力的原生態鄉土。
線下主題展覽區“幸福的樣子”
這些年來,“醉美多彩貴州”聞名遐邇,來自海內外的眾多專業攝影師,紛紛將鏡頭對準了這片美麗的土地。他們的圖片雖精美,視角雖精湛,卻難免受限于“外來者”的視野和時間的匆忙。而世世代代耕耘在這片土地上的村民,才是鄉村文化的真正傳承者,也是日常生活細膩紋理的編織者。他們對身邊風景的隨性捕捉,才是最鮮活的“原生態”。
讓村民來當“攝影師”,用鏡頭記錄自己的生活,留下他們心中最美好的瞬間,一個絕妙創意就此萌發——“幸福的樣子·鄉村影像志計劃”應運而生。

《豐收》。田東 攝
2023年11月15日,“幸福的樣子·貴州鄉村影像志計劃”啟動儀式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郎德苗寨舉行,活動遴選雷山郎德苗寨、從江高華瑤寨、榕江大利侗寨、三都石板村、銅仁茶園山村、冊亨陂鼐古寨、務川龍潭古寨、平塘場河村、綏陽金字村這9個具有歷史、民族和文化代表性的傳統村落,由攝影師牽頭與當地民眾共同用影像記錄生活。
自啟動以來,“幸福的樣子·貴州鄉村影像志計劃”邀請國內外攝影師、中新社貴州分社攝影記者等專業影像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為鄉村群眾開展攝影、視頻拍攝、內容發布等培訓,鼓勵村民們用自己的視角拍攝記錄鄉村風光和鄉村生活,帶領村民一起拍攝,給予他們必要的技術指導。8個月來,他們的足跡遍布9個村莊:在大利侗寨,村民們學會用鏡頭定格古寨的遺世之美;在高華瑤寨,大家一同探尋“非遺瑤浴”的秘密;在龍潭古寨,保存最好的仡佬族民族村寨被鏡頭認真記錄……

冊亨頗鼐古寨。駱秀先 攝
這一過程不僅為大展積攢了一批視覺獨特、審美過硬的原生態影像作品,也為鄉村培養了大量影像藝術人才。這一次,村民們不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成了自己文化與生活故事的主動講述者,他們用最質樸、最生動的鏡頭語言,自信地向世界展示著他們真實的生活,定格下一個個生動鮮活、充滿幸福感的鄉村生活“原態”,為貴州村寨留下大量影像記錄,也為民族學研究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從“幸福的笑臉”到“幸福的樣子”,用影像藝術激活鄉土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用影像激活鄉村的探索,大展開始得更早:十年前,黎平侗鄉的一個普通清晨,晨光微露,山間的薄霧在柔和微風中悠然散去,露出一片片翠綠盎然的梯田,大自然用最精致的筆觸,剎那間點亮了世界一隅。這幅寧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畫卷,讓偶然路過的11歲少年楊江文眼前一亮,他舉起手機按下快門,定格了這一瞬間。隨后,這張照片在第七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的“最美手機照”評選中摘得桂冠。

線下主題展覽區“幸福的樣子”十年前“回到黎平”的活動合影。
青山灼灼,星光杳杳。
十年過去,從“幸福的笑臉”到“幸福的樣子”,大展組委會一直致力于培養“鄉土攝影師”,每年的大展上,都會有來自最基層的攝影愛好者的作品。這些作品仿佛帶著泥土的芳香,細膩而生動呈現著生活中的美好瞬間,描繪出貴州鄉村民眾“幸福的樣子”。
“幸福的樣子·鄉村影像志計劃”除了向村民攝傳授影技術,還對自愿申請加入的村民開展短視頻號發布、內容運營等新媒體培訓。在這個過程中,村民們利用學到的攝影技術和傳播理念豐富了宣傳家鄉和推廣農產品的手段,切切實實做到了為生產助力、為生活添色,實現了個人成長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高華村的攝影愛好者趙春旺,是當地一家民宿的經營者,他表示:“活動教大家怎么拍好看的照片比較有意義,對我們這些做民宿和農家樂的商戶都有比較好的效果”;

高華瑤寨—趙春旺的攝影作品
大利侗寨的一群年輕人更是借此活動機會,發起成立了當地“新媒體協會”,建立了大利村對外宣傳公眾號、抖音號,組織了“大利侗寨拉拉隊參與村超開幕式”“村超賽場采風拍攝”“幸福的樣子——鄉村影像志第一次培訓”等活動;
毛南族手工藝人蔡啟秀,在得知活動要在場河村舉行后積極報名參加,并邀請活動攝影師務必到她的工作坊去實地指導,對于攝影“零基礎”的她而言,學習拍攝技巧可以更好地為自己的手工藝品拍攝照片,以便進行市場宣傳。
從10年前“幸福的笑臉”的初步探索,到10年后“幸福的樣子”的深入實踐,大展不僅通過各種采風活動,深入挖掘了貴州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向世界傳播和展示著貴州的多元文化風采,還跳出拍攝的傳統定義,衍生出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活動過程中加強與當地的聯動,教會基層群眾學會記錄、學會傳播,讓采風不再是一次單純的記錄,更是一場文化的互動對話,從而激發了鄉村最根源的發展動力。
以影像藝術為翼,賦能鄉村振興新篇章
作為全球唯一持續以關注非遺傳承與保護為目標、以推動原生態文化理論發展為核心的影像文化活動,大展從誕生起,在基因上就與鄉村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連接。多年來,大展利用深入貴州各地辦展以及外出巡展的機會,在記錄和展示鄉村文化的發展與變遷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文化支撐。
2016年,大展與澳大利亞的華文媒體聯合,在悉尼情人港做了一場貴州文化旅游推介活動,精美的貴州風物展吸引數以萬計的悉尼民眾及游客流連忘返,同去巡展的非遺手工藝品被搶購一空;2019年,遵義一家辣椒企業跟隨大展遠赴俄羅斯參展交流,歸國后,企業迅速行動,通過技術革新與產品線優化,成功打造出更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不僅暢銷俄羅斯,更遠銷歐洲多國,實現了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通過影像藝術作品的傳播和展示,大展為貴州的本土企業打開了一個看世界的新窗口,開拓了外界市場,拓寬了國際視野,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升級發展,為鄉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線下主題展覽區“幸福的樣子”農特產品推薦臺
鄉村振興,既要經濟塑形,也要文化鑄魂。
多年來,大展通過深度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極大地充盈了鄉村民眾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在助力鄉村拓寬致富渠道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通過“幸福的樣子”這一活動,村民們學會了拍攝、學會了直播,普通人發自內心地展現自己的生活,展現家鄉的變化,展現鄉村獨有的魅力,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在冊亨陂鼐古寨,這股文化自信的浪潮更是催生了顯著的連鎖效應,吸引了眾多青年才俊回歸故里,投身創業熱潮。年輕人的歸來,為鄉村注入了新鮮血液與無限創意,是推動鄉村振興、加速鄉村發展的強大引擎。

茶園山風古村落。張金榮 攝
在對鄉村文化的保存和復興上,影像藝術更有著天然的優勢,它能夠直觀、生動地記錄和展示鄉村的原生態文化,促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郎德苗寨為樣板,大展一直用影像的方式留存著朗德苗寨最初的基調,包括它的建筑風格、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基因,希望通過對這種原汁原味的保存,探索一條不同于其他古村寨的發展之道。
2017年,原生態文化藝術中心落戶郎德苗寨,大展致力于將朗德打造成為一個集影像展示、學習交流、藝術培訓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文化交流創作基地。中心成立以后,陸續接待了俄羅斯列賓畫院的功勛藝術家;接待了北到哈爾濱,南到三亞的高校師生們;接待了來自寶島的攝影藝術家、港澳攝影界優秀同仁……天南海北的藝術家們來到這里,采風、創作、交流、傳播,讓當地村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自己所在地區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底蘊,激發了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更多的人愿意了解并參與到文化傳承中來,推動在地文化的持續發展和創新。

郎德苗寨。林劍 攝
鄉村將不僅是經濟騰飛的沃土,更是文化自信與靈魂棲息的家園。十七年光影交錯,大展不僅是一部流動的歷史畫卷,更是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了鄉村前行的方向,讓古老的村落煥發新生。